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家里来了客人,要洗刷茶具,给客人现沏新茶,倒旧茶给客人喝是极不礼貌的。讲究“茶要半酒要满”。茶水不能倒满杯,七成则可,否则也是对客人不尊重。而且倒茶水时,壶嘴儿不能冲着客人。 旧时,大户人家留客人用饭,一般是到饭庄去叫饭,时间不长,伙计即用车送到。由于保温做得好,饭菜还是热的。来了贵客,则要到饭庄里吃。旧时宴请官长,或团体聚餐,或初交见面,不需到大饭庄,以整桌之席饷之(若...
北京民谣:“糖瓜祭灶,新年来到”,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是“祭灶”用的糖瓜、关东糖等小食品,由胶状麦芽糖制成,甜中略有些酸味儿,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时代,这是极好的美食。而且,家中有了糖瓜和关东糖,预示着春节已经不远了。当然,“灶王爷”不食人间烟火,这种希冀“灶王爷”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R...
熊志忠是个挺能折腾的人,为了给双兴堂寻找出路,他申请了北京市的便民浴池,拿到了六万块钱的补助,还能享受到一些扶持措施,使得双兴堂度过了经营的最艰难时期。不过熊志忠并不安于经营,他的心气儿高得多,他觉得,自己有义务为后人保留一个老北京生活的样本,在他眼里,双兴堂不只是个澡堂子,而是一个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地方,也许若干年后,想了解老北京的生活,除了民俗博物馆,就是这里了。 2006年,双兴堂获得&l...
北京前门大街周围的老戏院:中和、广和、开明、华北、华乐、广德、三庆、庆乐,我都去过。尤其是一九四三年以后,我家搬到前门大街甘井胡同居住,对身边的戏院更有了“迷恋”之情。 先前我是个小孩,只是随家人、亲友进戏院看个热闹。在广和楼看过白玉薇的《独占花魁》、在华北戏院看过喜彩莲的《锯碗丁》。有一次,亲友到家送来开明戏院的戏票,还是楼上包厢,于是全家出动去看戏。进了开明戏院,检票...
德和园大戏楼 现在不少人几乎已经忘了,老北京曾经是一座戏剧之城。北京的戏楼从一开始就是宫廷、王府与民间共存,是老北京一大景观,也是与众不同之处。宫廷里紫禁城里的寿安宫戏楼、颐和园里的德和园大戏楼,王府里那王府的戏楼、恭王府的戏楼,到现在还保留着,成为世界绝无仅有的宝贵遗产。民间的戏楼同样备受重视。北京城在兴建会馆的时候,从没忘记在会馆里辟出最醒目的地方搭建戏楼和戏台,在街肆胡同特别是在前门、宣武...
“十一”黄金周,国内外客人除了参观故宫、颐和园、长城,一般还会被带到老舍茶馆或者湖广会馆去听听戏、看看老北京的文化。从前门开始,老舍茶馆、大碗茶戏楼,再到湖广会馆、梨园等等,北京的戏楼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,也是老北京文化不可或缺的亮点。尽管如此,这些戏楼也和大多数文化场所一样,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惨淡经营着。在张扬传统的同时改变微利的尴尬局面,是戏楼经营者们反复探讨...
老北京人对葫芦感情深厚,现在仍有人喜欢在家挂葫芦。 用于制作葫芦范的工具。过去多用纸模、瓦模来制作。 京南葫芦园的玩家李国良在展示他的虫具葫芦,他胸前衣服上缝制的一排口袋内装着不少虫儿。 上世纪70年代末,“文革”结束不久,只有十几岁的付建杰开始频繁出入于刚刚复兴的花鸟鱼虫市场。在此之前,玩鸟斗虫在北京已绝迹多年。“我刚玩虫时,有老师带着,选择虫具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一环。但那时市场上的...
民国时期地图 北京土儿胡同 关于土儿胡同的名称,曾有人说是因为在清朝时这里卖过烟土,所以取名叫“土儿”。实际上这土儿胡同历史悠久,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时就已经有了,属教忠坊,当时名曰“土胡同”,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曾叫“补儿胡同”,到了清朝晚期的京师地图上又称为“土儿胡同”,民国以后一直沿用此名。但在...
曾作为老北京每天中午报时用的“宣武午炮”,将以景观石的形态重回宣武门。 记者昨天从西城区市政市容委获悉,标志钟、特色景观步道等一批体现宣南文化特色的地标性建筑,不久将在宣武门周边呈现给路人。 西城区将把地铁4号线宣武门站的东南口和西南口周边作为“世界城市环境建设试点”,在宣武门周边打造精品城市环境景观。其中,标志钟和“宣武午炮R...
图为用面塑作品展示的老北京评书茶馆,在这里顾客可以边品茶边听评书,又被老北京人称为“书场儿。 评书,是一种以口头表演为主,兼有肢体动作、表情辅助的综合性视听艺术。如今的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评书为何物,但对于京津地区四五十岁的老观众来说,地道的评书都是在茶馆里表演的。如今,在游人如织、酒吧林立的北京后海历史文化街区,这里的康龄轩大院仍旧上演着正宗的茶馆评书。 在康龄轩大院,每逢周三、...
炎炎夏日,北京的各类茶馆、茶社是人们消暑的好去处,生意十分红火。北京茶馆的历史悠久,在元杂剧中即出现多处描写街肆茶馆的情节。关汉卿的杂剧《钱大尹智勘绯衣梦》中,就有“在北棋盘街井底开着座茶房,但是那经商客旅、做买做卖的,都来俺这里吃茶”。元明清时期,茶楼、茶园不仅卖茶,也是戏剧演出的场所。很多茶楼后来衍变为剧场,如现在北京前门的“广和戏楼”,明清时称...
十余位工艺美院学生,今天上午将拜在仿古瓷第四代传人王立、白莉等名家门下。北京仿古瓷——这项让“昔日皇家案上瓷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的百年绝艺,终于在中断多年后又有了新门徒。不止仿古瓷一家,宣武区为百余项的国家级、市级、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传人。 北京仿古瓷从尘封民间、濒临失传到产品脱销、徒弟盈门,只用了短短两年多时间。是宣武区每日奔波于社区街道的非物...
青砖灰瓦、雕梁画栋的四合院,150余种老北京风味小吃将豆汁儿、焦圈、炸糕一网打尽,这里有“牛二”、景泰蓝、北京果脯,还可以欣赏京剧、曲艺、相声等节目,老北京的各种符号在这里营造出浓郁的民俗风情。今天(12日),老北京风情街在王府井开街,再现了老北京庙会热闹的市井景象。 步入繁华的王府井步行街,沿好友商场北侧的大甜水井胡同西行百米,老北京风情街的北门就跃入眼帘。记者看到,...
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,崇文门外东晓市一带,聚集着一批翻改旧服装和缝制低档布料服装的作坊。由于开始从事这一行业的是山东省长清县姓刘和姓李的两人,所以后来干这行的多为山东省长清县人,而且刘、李二姓居多。这些作坊经营的品种分翻改旧衣、缝制新衣和制作“风衣”(注)三个类别。 翻改旧衣的要在早晨到旧货集市或当时称为“鬼市”的早市上收购一些旧的服装作为原料。...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